【觀點:要不要到美國念教育博士?值得嗎?|任恩儀】

最近美國臺博群組有個討論,問教育博士畢業的薪水,想估算投資報酬率,值不值得去美國念,這個人是打算如果有機會到美國就不打算回家。

各類博士,準博士,博士生,大家七嘴八舌,各有意見。其實,每句話要拆開來啦,不能混一起看。

教育博士畢業的薪水,範圍也很廣,找得到符合個人專業等級的工作,都不能算太差。有的業界也是相當不錯喔,而就算是在所謂的學界,如果進得來,高教的薪資水準雖然不能拿來跟業界工程師比,但還是有中間值以上,也不能說低薪。但找到符合個人專業等級的工作門檻很高。像我當年要出來找工作,老闆跟我說,我研究做得不錯,但想要在美國教「教育」,我不是美國人,加上英文不是母語,找高教工作會很吃虧,但我後來反而在荷蘭找到高教工作,所以也難說。

投資報酬率高低 ?怎麼算呢?

沒有獎學金硬要自費念,投報風險當然變高了。而且說穿了,沒能拿到獎學金,時代經濟因素固然有影響,但除非整個領域全都沒發獎學金,不然只要別人有自己沒有,這也說明別人入學條件比自己好,加上獎學金加持,這個人很容易將來在求職市場上有優勢。

當然,沒獎學金也想自己投資自己,搏個機會也是很好的,我有認識幾個因為各種因素一開始沒有獎學金的人後來發展得很好,但持平地說,發展比較掙扎的還是比較多。

有人說,我家就是有錢,爸媽供得起,是啦,但除非是超級大富豪,不然人生很現實的,將來買房、育兒、甚至旅行、長照,甚麼都要錢,同樣花了青春在博班,若是能夠不要再投資錢,會比較划算。有獎學金念書,也比較容易開心,況且有其他非爸媽以外的金主栽培你發展才能,表示這個是看好的資優股,投資報酬率也容易高。

當然,有獎學金去唸,也有人說投資報酬率不好。獎學金頂多能負擔生活,存不下錢,所以出來工作以後,初始時期和沒念博士但同行的同年齡人比,薪資雖然比較高,但比存款就會覺得自己差一截,就覺得不太值得。但別忘了,不念博士也拿不到當下這麼高的薪水,博士的薪水天花板會比較高些。時間拉個十年,很有機會追趕過去。好多說念博士班賺不了大錢,實情是,不念博士也賺不了大錢,有差嗎?我自己就是這種,念不念博士都賺不了大錢的例子啊。

拉回來談,投資報酬率不是只看錢,視野、經驗和機會都要算進去。而且設定要投報3%和投報30%的人期待不同,感受也會不同。像這個討論,是想去美國想留在美國的,那麼要反過來問,如果不去念博班,有機會去美國甚至留在美國嗎?如果答案是沒有,那這個念博班的機會就很好,未來怎樣不知道,但至少先開了一扇門,去了再拚,至少有一拚的機會。

人談投資報酬率的心情其實也看個人後來實際發展的際遇,際遇的好壞很主觀,先不管周遭的意見,假設博班五年之後,某個很想進入穩定關係的人卻一直單身,那這個人即使有獎學金念博班,也有機會找到工作留在美國,但可能就會覺得很孤單,覺得到海外念博士班是不好的投資。

或者說有個人現在自費念博班看起來不是個最好的投資決定,但畢業後順利找到好工作,或者求學過程中遇到很適合的對象,可能就覺得那個自費沒甚麼,甚至覺得那是個人一生做過最重要最好的決定。

所以問未來薪水,我真心覺得是跟所謂投資報酬率相關最小的因素。

至於自己,人生際遇一直待我不差,所以回看教育博士班的歷程,我覺得相當有意思,從拿到全額獎學金入學博士班開始,一個機會也引領另一個機會,我至今都還在接受挑戰和學習,當然沒有一帆風順,也是顛簸前行,但是是很珍惜很感謝的人生經驗。

照片是我在美國博班念書的第一個辦公室座位,筆是朋友送的,看到Open醬都會覺得很暖心。兩年後,我才升級成雙螢幕。

發表留言

有心人事

用心理學破解生活中的大小事

菜鳥教授週記

Taiwanese Professor in US: Weekly Memo

松露玫瑰 :: 痞客邦 PIXNET ::

Everything about N1 in the field

N1's field notes

Everything about N1 in the field